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机器人技术趋势?
现阶段值得关注的机器人技术趋势如下:
具身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:具身智能机器人通过将人工智能嵌入物理实体,赋予机器人像人类一样感知、学习及与环境动态交互的能力。这一技术突破使机器人从“机械执行者”向“智能体”跨越,显著提升其感知、决策及自然交互能力。例如,银河通用的Galbot机器人已能在智慧工厂中自主完成质检、分拣等复杂任务,突破传统工业机器人依赖预设路径的局限。
AI大模型驱动的机器人智能化升级:多模态大模型为机器人提供语言交互、环境感知与任务决策能力,推动其从“预设执行”向“自主决策”转变。例如,搭载端到端统一大模型的机器人可完成抓握、切割等精细操作,甚至折叠衣服、冲泡饮料等复杂任务;优必选科技的Walker机器人则展示了稳定的双足行走与手部操作能力。

多层次端到端具身决策系统的突破:结合多模态大模型、数理基础认知规划与实时控制模块,机器人显著增强在非结构化环境中的泛化性和实用性。例如,协作机器人可自主完成试管取样、测试等20余个精细步骤,实现跨任务协同。
物理实践、模拟器与世界模型的协同驱动:物理实践构建真实交互场景,物理模拟器提供高保真训练环境,世界模型提取环境本质特征,三者融合为机器人决策控制奠定基础。例如,天津的机器人数据采集工厂通过触觉、力觉等多维数据训练,提升机器人在真实场景中的适应能力。
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机器人设计优化:通过统一优化电机、减速器等硬件与控制策略,结合物理模拟器实现协同优化,自动探索任务最优设计。例如,深圳企业利用底层技术积累,仅用6个月即推出全新人形机器人,实现从原型机到量产的跨越。
软硬件一致性与动态适配的强化:硬件开发阶段预置算法接口规范,算法设计内嵌物理约束,通过联合仿真验证实现系统高度一致。例如,人形机器人采用模块化设计,支持快速适配不同场景需求,降低开发成本。
大规模高质量数据集的构建与应用:基于物理实体采集与仿真合成,构建包含视觉、触觉等多维要素的高质量数据集,提升机器人本体构型优化、多模态训练效率及跨场景策略迁移能力。例如,银河通用构建的百亿级数据集推动机器人实现跨任务泛化工作。
跨学科开源社区与生态协作的深化:信息科学、工程材料、生命科学等多学科协作,推动技术探讨与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。例如,北京、上海等地成立国家级机器人创新中心,在核心技术、模型开源等领域形成产学研用生态体系。
安全评估与伦理建设的规范化:通过行为规范验证、决策可解释性分析及数据安全性研究,建立安全评估体系和伦理规范,确保机器人在复杂开放环境中的决策可靠性、行为安全性及数据隐私保护。
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拓展:机器人从工业制造向医疗、养老、教育、农业等领域加速渗透。例如,外骨骼机器人辅助中风患者康复,陪伴型机器人提供个性化情感交互,农业机器人实现自主播种与采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