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智能巡逻到低碳运维!2026 杭州供应链展解锁城市治理双升级路径
2026杭州国际人形机器人供应链展以“人形机器人赋能新型工业化”为核心,通过全产业链展示、技术融合与生态共建,推动城市治理向智慧化与可持续性升级,成为全球产业资源对接与技术创新的核心平台。以下从展会定位、技术赋能、生态构建三个维度展开分析:
一、展会定位:全产业链覆盖,驱动城市治理升级
规模与规格升级
展览面积突破3万平方米,较首届扩大一倍,启用杭州大会展中心7、8号馆,吸引全球超400家领军企业、科研机构及初创团队参展,形成“核心零部件-整机制造-系统集成-场景应用”的完整生态链。
参展企业多元化:特斯拉、宇树科技等行业巨头与杭州本土“六小龙”(云深处、强脑科技等)同台竞技,阿里云、卓益得等企业展示智能感知、系统集成等方向的技术突破,覆盖机器人关键零部件(伺服系统、传感器、减速器等)、整机制造、具身智能解决方案等全产业链。
城市治理场景延伸
智慧安防:防爆机器人巡检石油管廊、电力设施,替代人工完成高压操作,降低安全风险;仿真表情机器人用于公共场所情绪监测,提升应急响应效率。
环境治理:机器人集群执行垃圾分类、河道清理任务,结合AI视觉与机械臂协同,实现精细化环境管理。
交通管理:自动驾驶机器人参与物流配送,优化城市交通流量;无人机与地面机器人协同,完成灾害救援物资投送。

二、技术赋能:机器人+AI驱动治理精准化
具身智能突破
自主决策能力:搭载阿里云通义大模型的机器人实现“AI大脑+机械身体”协同,例如在灾害现场自主规划路径、评估环境安全,减少人工干预。
多模态交互:机器人通过语音、表情、手势与市民互动,提供政务咨询、导览服务,提升公共服务温度。
核心部件国产化
减速器与伺服系统:杭州本地企业(如新剑机电、环动科技)突破高精度减速器技术,降低机器人制造成本30%以上,推动大规模应用。
能源管理优化:卧龙集团等企业研发长续航电池,支持机器人24小时连续作业,适应城市治理高强度需求。
三、生态构建:政企研协同,打造可持续治理模式
政策红利释放
顶层设计支持:杭州发布《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实施方案(2025年版)》,提出17条举措、20条政策,重点加码智能制造、人形机器人赛道,为企业提供研发补贴、税收优惠等支持。
标准体系建立:联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机构,制定核心部件安全规范,推动中国技术融入全球产业链。
产业资源整合
产业链大会:政府主导“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大会”,发布技术需求清单,组织重点企业路演与招商推介,促成产学研用多方对话,加速技术商业化落地。
国际合作拓展:通过外贸出海论坛,分享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经验,助力国产机器人进入欧美、东南亚市场,构建“国际采购-国产替代-全球分销”链路。
公众参与与科普
达人秀与科普活动:展会期间举办机器人舞蹈表演、互动体验区,吸引市民参与,提升公众对智慧治理的认知与接受度,为技术落地营造社会氛围。